配偶间在精神疾病上为何会相似
人们常说,夫妻在一起久了,会有“夫妻相”。这种相似可能不仅仅局限于容貌与习惯,还可能深入到精神健康层面?一项发表在权威期刊《自然·人类行为》上的大型研究揭示了一个深刻现象:在许多精神疾病上,配偶之间确实存在着显著的相似性,且这种模式跨越文化与时代,像一条无声的法则,悄然塑造着人类群体的健康图景。
这项研究整合了来自中国台湾、丹麦和瑞典近千万对夫妻的数据。科学家们仔细审视了从精神分裂症、抑郁症到焦虑症、物质使用障碍等九种常见精神疾病。结果发现,如果夫妻一方被诊断患有某种精神疾病,那么另一方患有同类或不同类精神疾病的概率,会明显高于随机选择配偶的普通人。
更令人惊叹的是,这种配偶间的相似性展现出强大的普适性与韧性。无论是在亚洲还是北欧,尽管社会文化、医疗体系迥异,但这种关联模式却高度一致。不仅如此,通过分析亚洲自上世纪30年代至今的数据,研究者发现这一现象在几代人中依然稳定存在。这意味着,我们的祖父母辈与我们的子孙辈,在择偶时可能都受到着某种相似力量的牵引。唯有强迫症等极少数疾病的配偶相似性,在年轻一代中呈现出下降趋势,这为其独特性和社会认知的变化提供了有趣的注脚。
那么,是什么造就了这种“同病相联”的现象?其背后是生物学与社会学交织的复杂图景。
首要的驱动力可能是“选择性交配”,即人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特质相似的伴侣。这并非一个有意识的过程,更像一种无形的吸引。拥有相似情绪底色、行为模式或社会认知的个体,可能在茫茫人海中更易彼此理解、相互靠近,从而缔结连理。
因此,这项研究告诉我们,配偶在精神健康上的相似性,并非偶然,而是一种普遍且持久的人类社会现象。它提醒我们,理解精神疾病的遗传与传播,不能将个体视为孤岛,而必须将其置于家庭与伴侣关系的网络之中。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更复杂的生命图景:我们的健康,不仅由基因和环境决定,也在很大程度上,被我们选择与谁携手共度此生所塑造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