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,在布鲁塞尔的欧盟峰会上,这位法国总统几乎是直接拍着桌子喊话,催促欧盟赶紧把那个尘封已久的“反胁迫工具”拿出来用,而且第一步就明晃晃地瞄准了中国。这已经不是暗示,而是赤裸裸的宣战了。 这场催促背后,是那个被欧盟雪藏许久的《反胁迫工具法案》。这东西可不是临时凑出来的,2021 年底就有了草案,直到 2023 年 11 月才由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拍板通过,当年 12 月 27 日正式生效。 法案里写得清清楚楚,只要认定第三国用贸易、投资手段施压欧盟决策,就能拿出一整套反制措施 —— 加关税只是基础操作,公共采购准入、金融服务权限、知识产权使用甚至对外投资都能卡脖子,最后还能要求对方赔偿损失。 流程上也设了两道关,先由欧盟委员会判定 “胁迫行为”,再经成员国有效多数投票通过,看起来设计得挺周全。可从生效到 2025 年 10 月,快两年时间里这工具愣是没真正用过一次,成了挂在墙上的摆设。 马克龙急着把它拽下来,和法国眼下的处境脱不了干系。国内传统制造业外流,年轻人就业难题没解决,国企改革推进缓慢,经济压力让他急需一个外部话题转移注意力。 在他看来,拿中国当靶子或许能有三重 “好处”:既能让民众暂时忽略国内麻烦,又能借欧盟工具压制中国产业优势,给法国高端制造腾空间,还能在 “脱钩” 趋势里抢占产业链关键环节。 这种心思早有苗头,之前他就全力支持荷兰卡中国芯片设备出口,还搅黄了安世半导体的关键交易,试图撬动中国供应链。这次更是直接把中国稀土出口管控当成了由头,不少法国官员在欧盟内部吹风,说这就是 “经济胁迫”,正好给启用工具找个 “法律依据”。 可欧盟内部的反应却透着明显的分裂。德国的态度最耐人寻味,表面上跟着喊两句,实则心里门儿清 —— 本国汽车行业一半的海外订单都来自中国,真要是对华反制,工厂都得停摆一半。 要知道 2024 年中欧贸易额就有 8000 亿欧元,中国既是欧盟最大进口来源地,也是第二大出口国,德国汽车、法国农产品、意大利机械设备都指着中国市场活。 之前欧盟想拿这工具反制美国关税战,最后都因为怕反噬自己妥协了,更别说面对经贸绑定更深的中国。波兰倒是跟着法国起哄,一边向美国表忠心,一边想借机提升在欧盟的地位,可它自己也清楚,真闹僵了中欧班列受阻的损失根本扛不住。 更关键的是,这工具本身就是把 “伤敌一千自损八百” 的钝刀。欧盟智库彼得森研究所早点破了,这东西与其说是制裁工具,不如说是谈判筹码,更多是打心理战。就拿稀土来说,中国加强出口管控本是完善两用物项管理,完全符合国际规则,且早已说明不针对任何国家。 可欧盟委员会偏要在文件里暗戳戳暗示中国 “拿稀土当谈判筹码”,为启用工具铺垫氛围。即便真的启动程序,从调查到实施至少要耗四到六个月,这段时间里欧盟企业的损失谁来补?要知道中国早成了德国最大贸易伙伴,取代了之前的美国,这种依赖度根本经不起折腾。 马克龙的急吼吼,遇上了欧盟现实的绊马索。一边是法国想借外部施压破局的算计,一边是德国等国怕砸了自家饭碗的犹豫;一边是法案里写满的强硬措施,一边是生效两年不敢动的窘境。 这场峰会后的博弈还在继续,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那把被催促着拿出的 “反胁迫工具”,终究要面对中欧经贸互利共赢的基本盘 —— 真要挥下去,先疼的可能是举刀的人。 中国的稀土管制大门并没有关死,只要欧洲企业遵守中方规则,合作的空间一直都在。要是欧盟真听了马克龙的话,非要走对抗的路子,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更被动的境地,毕竟在这场博弈里,欧盟能打的牌,可比中国少多了。 信源:腾讯新闻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