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好多60、70后都看过《红高粱》这部电影,如今来说这部电影争议性很大,我觉得有点强词夺理。 当“争议”成为解读老电影的流量密码,《红高粱》似乎也逃不过被反复审视的命运。 有人说它的叙事粗糙,有人嫌它的情感外放,可在60、70后的记忆里,这部电影从来不是用“精致”衡量的作品——它是高粱地里奔涌的生命力,是“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”里的坦荡,是把苦难嚼碎了咽进肚子、还能酿出一腔热血的倔强。 我们总爱用当下的审美去框定过去的作品,却忘了1988年的银幕上,《红高粱》带来的是怎样的震动。 那时没有华丽的特效,没有缜密的逻辑闭环,有的是巩俐眼里藏不住的青涩与韧劲,是姜文把粗布衣裳穿出侠气的野劲,是张艺谋用浓烈的红与黄,把中国人骨子里的刚硬,泼洒得淋漓尽致。它讲的不是完美的故事,是真实的人——会怕、会痛,却在关键时刻敢豁出性命,护住心里的那点“义”。 如今的“争议”,更像一种错位的评判。有人说它“刻意煽情”,可当年电影院里的眼泪,不是演出来的共鸣;有人说它“情节松散”,可那些看似零碎的片段——酿酒的号子、敬酒的仪式、高粱地的风,拼起来的是一代人对“活着”的理解:不只是苟且,更是带着一股子劲,把日子过出声响。 对60、70后而言,《红高粱》从来不是一部可以被轻易定义的电影。它是青春记忆里的一道烙印,是当年看完电影后,忍不住和同伴模仿“颠轿”的热闹,是多年后再听到那首主题曲,依然会心头一热的感动。那些所谓的“争议”,或许不是电影变了,是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里,渐渐忘了该如何去感受一份不加修饰的赤诚。 这部电影或许不完美,但它曾照亮过一个时代的银幕,也温暖过一群人的青春。 与其用当下的标准去挑剔它的“不周全”,不如静下心来,再听听那片高粱地里的风声——那里藏着的,是我们不该弄丢的热血与坦荡。 屏幕前的朋友们,你们觉得《红高粱》这部老电影值得用现代人的思维去争论吗?[来看我]一起来评论区留言讨论吧! 你问我答 红高粱,是不是争议很大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