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中国大陆的工厂无法取代富士康?其实说白了,如果按照富士康的管理模式走,那绝大多数的民企都得玩完! 中国民企有个通病,叫“成本控制控成抠门”,为了省钱,工资结构玩成“基本工资+计件提成”,加班费能拖就拖,社保能省就,。 有家电子厂,工人月收入里加班费占60%以上,但法定假日加班费居然按“自愿”算,完不成产量还扣钱,结果呢?工人流动性高达30%,新员工培训3天就上岗,产品次品率蹭蹭往上涨。 再看富士康,工资明明白白:基本工资+绩效奖金+足额加班费,月收入里加班费占25%-50%,福利更狠:宿舍装空调、独立卫浴,生活区有篮球场、图书馆,甚至设了“员工关爱中心”解决纠纷。 郑州富士康园区因为待遇太好,被工人戏称为“电子厂里的985”,排队都要进。 富士康的“舍得”,本质是用短期成本换长期收益,它的培训体系能甩民企十条街:新员工有老员工“一对一”带,每周开技能课,每月搞质量培训。 更关键的是,富士康的全球布局分散了风险,印度工厂因为工人技能差效率低,但大陆园区还能稳稳扛住关键产能,民企要是盲目学海外建厂,没供应链没管理经验,最后只能赔钱。 苹果宁可把大订单分给富士康,也不敢全给大陆企业,怕技术外流砸自己饭碗,富士康干了40年,从模具开发到整机组装的技术链全都有,民企大多还在“来料加工”阶段混。 富士康的逻辑是:“把员工当资产”——待遇好、培训足、稳定,自然能吸引优质订单,形成良性循环。 富士康的成功,真不是靠“压榨员工”起家的,它用真金白银证明了一个理:在制造业,员工的稳定性和技能水平,就是企业的命根子,民企要是还沉迷于“抠门思维”,只会陷入“招工难、留人难、质量难”的三重死局。 看看胖东来和永辉的对比就懂了:前者给员工分利润,生意火到排队;后者高层只谈收益不涨工资,门店一家接一家关门,这说明,企业想活得久,就得把员工当“自己人”,而不是“成本负担”。 当然,学富士康不是照搬模式,而是要学它的“舍得”,舍得在员工身上花钱,舍得在管理上花心思,舍得在长期利益上布局,民企要是能放下“赚快钱”的浮躁,真正把员工当资产经营,未来未必不能出个“富士康第二”。 说到底,制造业的竞争,最后拼的是人,谁先明白这个理,谁就能在这场“武林争霸”里,笑到最后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