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医生解剖罗健夫的遗体时,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,他的体内竟密密麻麻布满了肿

李奇趣儿 2025-11-01 23:41:05

当医生解剖罗健夫的遗体时,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,他的体内竟密密麻麻布满了肿瘤。 就在去世前的四个月,这位航天专家忍着剧痛,还在为火箭弹道图纸上0.05毫米的误差彻夜不眠。 他不是在跟病魔抗争,他是在用自己生命的倒计时,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抢夺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时间。 上世纪七十年代,我们的航天数据还依赖算盘,一张关键图纸要靠老师傅手绘一周,1毫米的误差就可能导致发射失败。罗健夫站了出来,带着几个年轻人,用拆下来的废旧零件和啃干馒头的毅力,硬是造出了我国第一代“图形发生器”,将绘图误差直接缩小到0.1毫米。这台机器,让我们的火箭研发从“手工作坊”一步跨进了半自动化时代。 这个为国家技术带来跨越式突破的功臣,对自己却“抠门”到了极点。全国科学大会的领奖名额,他让给了团队里的年轻人;单位给他涨工资,他推掉说要先给一线工人。他甚至自己垫付了大部分医药费,就是怕给国家添麻烦。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,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一个人,可以无视癌症扩散的剧痛,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手里攥着的依然是未完成的图纸。这种精神,不是简单的爱岗敬业,而是一种纯粹的信仰,那就是只要国家需要,我的一切都可以献上。 如今,我们的空间站遨游太空,北斗卫星遍布全球。这些辉煌的背后,正是无数个像罗健夫一样的人,用生命点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。 他的女儿后来也选择了航天专业,她说,要把父亲没走完的路走下去。 这,就是我们中国航天精神最直接的传承。

0 阅读:81

评论列表

强哥

强哥

2
2025-11-02 01:38

[点赞][点赞][点赞]

猜你喜欢

李奇趣儿

李奇趣儿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