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天,一份关于“限制在华印度留学生数量”的建议在网上传得挺热。建议内容大致是:为了国家安全,每年限制印度留学生不超过2000人,并禁止他们攻读军工、电力、造船等敏感专业。听起来挺刺耳的,但细想,又好像没毛病。 事情的起因不复杂。根据公开资料,截至2025年5月,在华印度留学生已达3.2万人,七成以上扎堆人工智能、电子工程等高精尖专业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有教授直言,部分学生打着“文化交流”的幌子,频繁出现在我国重点实验室,深度参与科研项目。而印度政府的《技术获取战略白皮书》更是直白到刺眼:“在华留学生是重要的技术情报来源”。这话一摆,所谓的“友好求学”,瞬间变了味。 有人跳出来说,这会破坏中印关系,违背教育开放的初衷。可教育开放从来不是“裸奔式共享”,就像请客吃饭,欢迎朋友上门,但绝不会把家里的保险柜钥匙随便递出去。包容的前提是守住底线,科研安全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而是国家发展的命门。 这绝非针对印度,而是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清醒回应。现在的科技博弈,拼的早已不是单一产品的胜负,而是核心技术的“血脉传承”。当留学生被他国纳入战略情报版图,这份“留学”就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交流,而是带着明确目的的技术渗透。 开放的大门不该成为被利用的漏洞。真心想来学知识、做交流的,我们举双手欢迎;但要是打着留学的旗号,实则当“技术间谍”,那抱歉,中国不欢迎这样的“学生”。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黑白,但在科技安全这件事上,模糊地带越少,国家的根基就越稳。过度的善意和纵容,只会变成对国家安全的不负责任。你认为该如何平衡教育开放与科技安全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