叶利钦归还大片领土,让我国军工提前20年,为何却是俄罗斯罪人? 在中国,提起叶利钦这个名字,人们往往会联想到“边界划定、军售合作、战略机遇”。而在俄罗斯,更多人给他的评价是“国家滑坡、社会崩坏、耻辱十年”。 同一个人,在不同国家却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标签。 很多中国人对叶利钦的印象,来自他在九十年代慷慨归还的领土,以及那一批让中国军工飞跃的“雪中送炭式”装备;但对俄罗斯人而言,叶利钦是那个让国家一夜回到解放前的人,是“动荡90年代”的代名词,是寡头崛起和贫富撕裂的始作俑者。 叶利钦出身工人家庭,最早是搞建筑出身,后来一路爬升至苏共中央政治局成员,成为苏联解体前一位颇有胆识的改革派。 但正是他,在1990年代成为俄罗斯首任总统后,用一系列令国家元气大伤的政策,亲手把俄罗斯送进深渊。 他的“休克疗法”是骂声最大的决策,1992年起,价格一夜放开,物价暴涨25倍,老百姓的钱包瞬间缩水,退休金变成废纸。原本能买面包的钱,最后连个鸡蛋都买不到。贫困率从2%飙到23%,整个国家仿佛一夜回到战后。 更要命的是,所谓“贷款换股份”,本质上是政府把大企业的控制权打包送给少数人。 于是,别列佐夫斯基、霍多尔科夫斯基这样的寡头迅速崛起,国家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,普通人连饭都吃不上。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公,在那几年达到苏联时期无法想象的高度。 而那场让俄罗斯人至今耿耿于怀的车臣战争,也是在叶利钦任内爆发的。1994年,他贸然派兵进攻车臣,结果不仅没打赢,反而陷入泥潭,俄军伤亡惨重,士气低落。 更重要的是,这场战争让国民对军队彻底失望,对国家失去信心,留下了一地鸡毛。 而社会层面的崩坏,更是让普通人苦不堪言。90年代的俄罗斯,男性平均寿命暴跌,有组织犯罪横行,街头枪战成常态,人人自危。 这段时期,被许多俄罗斯人称为“狂野的90年代”,叶利钦,就是那个“打开潘多拉魔盒”的人。 但正是这个在俄罗斯人眼里“罪孽深重”的总统,却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另一种印象。 因为他在对华政策上的一系列决策,反而帮中国打开了一个战略窗口,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。 最直接的,是中俄边界问题的彻底解决。从1991年开始,叶利钦政府陆续与中国签署了一系列边界协议,把历史遗留的边界争议一一划清,尤其是在1999年关于黑瞎子岛的协议上,俄罗斯最终让出部分领土,彻底平息了百年争端。 这种在俄罗斯国内民族主义高涨的背景下仍坚持和平谈判的姿态,为中俄关系打下了稳固基础。 那是中国军工最渴望技术、最缺乏资源的时候,叶利钦却愿意开仓放粮。不仅卖苏-27战斗机,还连生产线一起打包出口。 这不仅让中国空军一下子缩小了与美军的代差,更重要的是,苏-27成为后续歼-11、歼-16等国产战机的技术蓝本,直接把军工推前了20年。 不仅如此,“现代级”驱逐舰、“基洛级”潜艇这些高端装备的引进,也极大提升了中国海军的硬实力。要知道,这些可不是一般国家能买到的货色,而是俄罗斯当年赖以维持大国地位的重型武器。 叶利钦愿意放手,既是因为急需外汇救命,也是因为在他的眼中,中国是可以合作的伙伴。 这种“特殊窗口期”的合作,在普京上台后逐渐关闭。普京更谨慎,对华军售开始收紧,许多关键装备不再出口。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对比:中国人说,叶利钦是我们军工的“贵人”;而俄罗斯人却说,他是国家被掏空的“罪人”。 叶利钦的悲剧就在于他曾试图用西方的方式打造一个新俄罗斯,但他既没有西方式的制度土壤,也没有足够的治理能力。他以为“市场+民主”能救国,结果却让国家陷入灾难。 而他对中国的“示好”行为,本质上也并不是出于什么长远战略考量。更多是出于现实压力——经济濒临崩溃,军工需要订单,他需要外汇回血。 所以对华军售、边界让步,看似“慷慨”,其实是“现实主义”操作。但正因如此,才显得尤为珍贵。 对中国而言,叶利钦的“混乱与慷慨”,反而成为一次罕见的战略红利。但对俄罗斯自己来说,那十年是撕裂的、痛苦的、失落的。 叶利钦的功过,就像一面双面镜,折射出不同国家不同阶段的利益诉求和历史轨迹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