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4艘科考船抵达阿拉斯加以北,美国这下紧张了。 美国人没想到,中国真能把四艘科考船开到自己家门口,而且还不声不响,规规矩矩地搞科研,偏偏让你抓不到辫子。这下可好,脸上是笑不出来了,心里却慌得要命。 7 月 6 号那天,中国第 15 次北冰洋科考队从上海出发,目标很明确,就是要去北纬 75 度以北的海域。这片海不属于任何国家,但离阿拉斯加特别近,美国看着中国船队往这儿来,能不紧张吗。 船队一路穿过白令海峡,最后停在了楚科奇海台附近。这个距离选得特别巧,正好踩在美国自己说的 “延伸大陆架” 边上 ,不远不近,完全符合规矩,美国就算想反驳,也没理由。 美国海岸警卫队一发现这 4 艘船,立马不淡定了。雷达屏幕上突然冒出来的 4 个光点,让指挥官当场就站起来了,赶紧启动了 “边境哨兵行动”。 他们派了 C-130J 巡逻机,连着 3 天在科考船上空超低空盘旋,飞机上的镜头恨不得贴到中国船的甲板上,就想找找有没有违规的地方。结果看了三天,啥问题都没找着,只能干着急。 后来美军还试着用无线电喊话,说这片海是美国的专属经济区,让中国的 “雪龙 2 号” 赶紧走。没想到中方船长一句话就给怼回去了:“根据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》第 87 条,公海有航行自由” 这话一下就戳中了美国的痛处 — 因为美国自己压根没加入这个公约,所以他们说的 “专属经济区”,在国际法上根本站不住脚,最后只能吃哑巴亏。 你可别觉得这 4 艘船是普通的科考船,它们每一艘都有 “硬本事”。 先说说 “雪龙 2 号”,它光吨位就有 1.4 万吨,船头的破冰刃特别厉害,能轻松碾过 1.5 米厚的冰层。更厉害的是,它船尾的推进器还能从冰的内部把冰脊崩开,而且比传统的破冰船省不少电。 船上装了 7000 多个传感器,开船破冰的时候,偏差都超不过 0.5 米。就算海面全冻上了,船底的 “月池车间” 也能正常取样,一点不耽误科研。 还有 “深海一号”,它带着 “蛟龙” 号完成了中国第一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。更牛的是,它还能和无人潜水器配合 — 有人的潜水器在海底取样,无人的就拍视频,俩设备甚至能互相递东西,探测效率一下就翻倍了。 美国这么着急,首先是怕技术跟不上。现在美国只有 “极星号” 和 “希利号” 两艘重型破冰船。“极星号” 都用了 46 年,现在还在港口大修,连零件都得从加拿大运过来;“希利号” 的设备早就老了,破冰能力比 “雪龙 2 号” 差远了。 而中国呢,光现代化的破冰船就有 4 艘,第三艘还在造,不管是数量还是性能,都比美国强不少。去年美国还说要造新的破冰船,结果到现在连龙骨都没铺好,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船队在北纬 77.5 度的地方,填补了高纬度观测的空白,能不焦虑吗。 更让美国慌的是,北极藏着 “宝贝”。全球 25% 没开采的天然气、13% 的石油都在这儿,美国早就把这儿当成自己的 “能源仓库” 了。而且像 F-35 战机、核潜艇需要的稀土、磁体,美国自己根本不够用,全得靠进口,北极的资源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。 可中国科考船测的航道数据,是在为 “冰上丝绸之路” 铺路。以后从上海运货到德国汉堡,航程能缩短近 5000 公里。2024 年这条航线运的液化天然气,就比之前多了 280%,以后可能要承担中国 30% 的亚欧贸易。这么一来,美国一直占优势的跨太平洋航线,地位就不稳了。 不光是资源和航线,在北极理事会里,中国的布局也让美国没辙。中国从 2006 年就申请加入,花了十几年时间,最后得到北欧五国的支持,成了观察员国,慢慢融入了北极的治理体系。 现在中俄还联手,俄罗斯的核动力破冰船会和中国船队分享冰情数据,两国的联合冰站观测网,都覆盖到北冰洋中心了。再看美国,他们极地法律人才缺了 67%,好多军官都没正经学过海洋法,跟中国比,不管是法理还是实际操作,都差一大截。 现在 C-130J 的轰鸣声还在北极上空响个不停,与其说是监视,不如说是没辙的 “围观”。美国终于 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,北极不是他家的 “后院”,以前的游戏规则,也该变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