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9年,萧克不顾反对处决一司令员,不料宋时轮、邓华相继弃他而去,说起萧克,就不得不说被他处决的高志远,这两人之间的争议,不论过去多久,总会被人翻出来说事,有人说萧克应该杀了高志远,也有人说不应该。这具体是个什么事呢?[无辜笑] 1945年12月的一个深夜,河北玉田县塔格镇突然枪声四起,驻扎在这里的八路军冀东军区第十四军分区部队发生哗变,上千名士兵冲击了分区机关驻地。 这场兵变来得突然却并非毫无征兆,这支部队中有近八成士兵原本是伪军,刚被改编不到半年,当接到开赴东北的命令后,许多人不愿离开家乡,私下里怨声载道。 当晚的混乱持续了几个小时,副政委陈群、政治部主任李子芳等123名干部在冲突中牺牲,天亮后,叛乱的队伍带着武器向南撤退,投奔了国民党控制区。 高志远当时正在分区司令部,这位39岁的司令员在1938年就自发组织武装队伍打日本人,是冀东地区有名的抗日英雄,七年抗战下来,他带出了一支上万人的队伍,立下不少战功。 但这次北上命令让他陷入两难,一边是上级的调动指令,一边是部队里日益高涨的抵触情绪,有人后来回忆说,高志远在出发前的动员会上讲话时明显底气不足,台下士兵交头接耳根本不听。 事变发生后的第三天,冀热辽军区司令员萧克派部队包围了塔格镇,迅速控制了局面,高志远被押送到军区司令部。 接下来如何处置高志远,军区领导层产生了激烈争论,宋时轮和邓华都是冀东地区的老领导,跟高志远共事多年,他们提出,高志远本人在事变中并未主动参与叛乱,123名牺牲的干部里也没有明确证据显示是他下令杀害的。 更重要的是,高志远抗战七年积累的威望不容忽视,如果草率处理,可能会让其他改编过来的部队产生寒心情绪,他们建议成立专门的调查组,查清事实后再按军法审判。 但萧克的态度很坚决,他认为当前形势容不得拖延,东北战场急需兵力,华北地区国共争夺正激烈,如果不能立即稳定军心,后果不堪设想,高志远作为最高指挥官,无论主动与否都要为这场导致百余人牺牲的事变负责。 1945年12月18日,高志远被执行枪决,消息传出后,宋时轮和邓华都提出了强烈异议,但木已成舟。 这件事的余波持续了很久,宋时轮在两个月后调离冀热辽军区,去了东北野战军,邓华也在不久后请求调动,这两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员先后离开,让刚组建不到半年的冀热辽军区陷入短暂的指挥真空期。 多年后有人问起这段往事,当事人已经很少愿意多谈,档案材料显示,那次兵变后,军区对所有改编部队进行了重新整编,凡是有动摇迹象的立即遣散或调离,此后类似的大规模哗变确实再没有发生过。 但代价同样清晰可见,除了高志远和123名牺牲的干部,上千名参与叛乱的士兵最终流散各地,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了土匪或加入了国民党部队,这支曾经有上万人的队伍几乎就此消失。 高志远的悲剧在于,他正好站在这个矛盾的焦点上,他有抗日功劳,但改编来的部队他控制不住,他想维持稳定,但形势不允许他慢慢来,最终他为这场他可能也无法预料的兵变付出了生命。 而萧克面对的则是另一种压力,如果不严惩,军纪如何维持,如果等调查结果,东北战场等得起吗?123条人命总要有人负责,在那个需要快速决断的年代,他选择了最干脆的办法。 这个选择是对是错,恐怕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,只能说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,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了他们认为必须做的决定,而这些决定的影响,远远超出了他们当时的预想。 网友们议论纷纷: “高志远确实有战功,但带队投敌是原则问题,萧克处理得没毛病!战时军纪必须从严。” “看完心里挺不是滋味。高志远从抗日英雄到这一步太可惜了,但当时的情况确实特殊。” “宋时轮和邓华求情能理解,毕竟是自己带出来的兵。但萧克作为最高指挥官,必须考虑全局。” “说到底是治军问题,收编伪军时没做好政治改造,埋下了隐患。这个教训很深刻。” “39岁就当上军分区司令的人才,最后落得这个结局,真是令人唏嘘。” “特殊时期就要用特殊手段。如果当时不果断处置,可能会引发更多部队效仿。” 如果你是当时的指挥官,会如何处理高志远事件? 官方信源: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