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南京照相馆》有许多触动人心的台词,但最触动人心的是苏柳昌在临死之前,对鬼子说的

任尔东西南北风 2025-08-09 11:03:11

《南京照相馆》有许多触动人心的台词,但最触动人心的是苏柳昌在临死之前,对鬼子说的这句。声音很轻,却如黄钟大吕,承载着千钧历史真相,其终极意义就在于斩断对侵略者的道德幻想。 影片对日本人的伪善进行了深度剖析,日本军官伊藤秀夫对阿昌的“友谊”表演,就是殖民者精心设计的文化驯化术。他之所以不杀人,并非他心善,而是因为他胆小懦弱,他的所谓“善举”,都是遮掩自身利益的伪善。 伊藤秀夫救下苏柳昌,是因为他不会洗照片。他喂食死人堆里的一条小狗,却对死人视而不见,呼应的是他后面给阿昌食物,暗示阿昌在他心里就是一条可以驯服的小狗。 他宣称喜欢中国传统文化,却把儒家仁义礼智信扭曲为殖民工具:他不杀苏柳昌是“仁”,与阿昌结为友是“义”,为阿昌提供食物是“礼”,遵守诺言发通行证是“信”,而让城门守卫杀死老金妻女则是借刀杀人之“智”。 知小礼而无大义,拘小节而无大德,重末节而轻廉耻,畏威而不怀德,影片把日本人的伪善彰显得淋漓尽致。最后,苏柳昌用照相馆的定影液毁掉了伊藤秀夫那张虚伪而清秀的脸,让其变得面目可憎。 那一刻,定影液让伊藤秀夫显出了禽兽原型,揭穿了伪君子的假仁假义。与此同时,影片又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中国人的仁义礼智信。 仁,阿昌两次将逃生机会让给他人;义,为了保护照相馆,宋班长牺牲自己击杀日军摄影师;礼,老金对躲进照相馆的众人关心照顾;智,老金提议将证明日军罪行的底片缝在衣服里带出去,让日军的罪恶重见天日;信,林毓秀将老金唯一的血脉抚养成人。 一直以来,我们都希望日本人能够学习德国好榜样。但下跪道歉是有窗口期的,过了窗口期就是另一个逻辑了,就像我们对待起义、投诚和投降的逻辑完全不一样。 但历史早就无数次证明了,无论是道歉,还是友谊,日本人从来都是伪善的。因为地震、火山、台风等灾难频发,“日本沉没”就像一把悬在他们脑袋上的利刃,会驱使他们不断登上大陆,“困兽于破群岛者,终将扑向大陆”。 对于上陆这件事,无论被我们教训多少次,日本都会矢志不渝。早在公元663年,日本就和唐军在白江口(今韩国锦江入海口)干了一仗,结果被打成了狗。要知道那会还是唐高宗盛唐时期,日本人就敢于跳脚叫板了。 白江口之战算是中日作为国家实体的首次交战,一举奠定了东亚地区此后千余年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格局。此后,日本开始学习唐朝好榜样。 一直学到1592年,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半岛。入侵之前,这货还写了封信给朝鲜国王,宣称“直入于明,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”,极其狂妄。“图朝鲜,窥视中华,此乃臣之素志也。”就没他不敢说的。 之后,这个“素志”就成了日本孜孜以求的梦想,变成了“大东亚共荣圈”的雏形,一代代日本人为之前赴后继,甘愿赴死。 三百多年后的1927年,《田中奏折》将其换成了现代术语:“欲征服世界,必先征服中国”。当时,日本召开“东方会议”,田中义一系统阐述了侵略纲领和扩张路径:“朝鲜→满蒙→中国→世界”。 现在,日本依然拒绝道歉和反省,石破茂甚至打破近30年惯例,拒绝在2025年8月15日发表“战后80周年谈话”。这一决定标志着日本政府首次在重大历史节点上,对侵略历史选择了彻底沉默。 与之相对应的是日本教科书的对历史的扭曲,比如将侵华战争称为“日中战争”,刻意回避“侵略”性质。绝大多数日本教科书都将“南京大屠杀”称为“南京事件”,刻意淡化屠杀暴行。部分版本甚至删除加害者身份,仅模糊表述为“出现众多死伤者”。 所以,中日关系一直处于最低档“战略互惠关系”,且正在加速走向名存实亡。根本原因就在于日本不愿意反省战争,甚至篡改历史,甘当美国马前卒。一边配合美国在东海制造摩擦,一边向美政府摇尾乞怜,并将中国崛起视为“前所未有之挑战”。 看到没?哪怕过去一千多年,这帮人面具下的獠牙从未改变,狂妄自大,总想赌把大的。而历史经验则反复提醒我们:对日绥靖只会重蹈历史覆辙。 所以,苏柳昌那句“我们不是朋友”,就是用生命划出文明边界:与尚未清算历史罪责者称兄道弟,就是对南京城墙下累累白骨的亵渎,就是对历史的遗忘,伪善的友谊比赤裸的刀枪更致命。 从公元663年白江口的海战烽烟,到2025年东海的暗流汹涌,历史总在重复同一个真理:对嗜血者谈宽容,就是对善良最大的残忍。所以,《南京照相馆》守护的不只是历史的底片,还有文明的底线。 在这片被鲜血浸透的土地上,友谊从来都是需要资格的,而拒绝忏悔的侵略者,永远都不配得到这份资格!

0 阅读:7
任尔东西南北风

任尔东西南北风

金鱼记忆大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