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游客称在景德镇一理发店被性骚扰,为啥总是频发此类事件?其实,这事就像欧洲中世纪

任尔东西南北风 2025-08-09 08:09:54

女游客称在景德镇一理发店被性骚扰,为啥总是频发此类事件?其实,这事就像欧洲中世纪的猎巫运动,将性别议题工具化为猎巫执照,只不过审判对象由“女巫”置换成了男性。 中世纪“女巫审判”的核心特征在于“自证清白”的逻辑倒置,但当“巫术”成为无法证伪的指控时,被告的辩解本身就被视为恶魔蛊惑的证据。看似荒诞的指控,实则是人性盲从与制度暴力的合谋。 在武大图书馆事件中,肖同学提供的湿疹医学证明被网络舆论曲解为“特权庇护”;这景德镇事件里,老板标准服务流程的辩解被指控者斥为“狡辩”。 14-18世纪,欧洲接连遭遇黑死病、百年战争、宗教战争等灾难,导致经济衰退、社会秩序崩溃,教会权威因“巴比伦流亡”等事件而衰落,导致其必须通过镇压异端来巩固权力,维护权威。 因为宗教没能力将民众从苦难中解救出来,但又不能承认自己没能力,毕竟上帝是万能的嘛!然后,他们就开始疯狂甩锅,将苦难归咎于“女巫”与魔鬼勾结。 1484年,教皇英诺森八世颁布敕令,授权镇压巫术。1486年,《女巫之锤》出版,系统化地定义了“女巫”特征和审判程序,成为猎巫运动的“操作手册”。 书中宣称“女巫与魔鬼交合”“制造瘟疫和灾难”,并强调“女性因意志薄弱更易堕落”。其理论被教会和世俗法庭采纳,搞出了一堆冤假错案。此外,书中还列举了一堆奇奇怪怪的审判方法,形成闭环式迫害逻辑,比如沉水法和针刺法。 在受害者群体中,大约80%受害者是女性,尤其是单身女性和富裕寡妇。无需证据即可指控,体重轻于《圣经》、身上有胎记或黑痣均被视为女巫证据。 14-18世纪,估计有近百万女性遭受迫害,德国部分地区5年内处决了10%的人口。直到瑞士1782年处决最后一名“女巫”安娜·果尔迪,才标志黑暗时代终结。 但并非这些人突然大发善心,而是因为启蒙运动,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了,理性主义和科学观念的传播削弱了对巫术的迷信。其实,但凡有一个真女巫,教会都会立马求饶,改口称她“神奇女侠”。 在中世纪猎巫运动中,“与魔鬼缔约”的指控无需物证,只需“邻居证言”或“异常行为”。同样,杨某媛将肖同学的抓痒动作污名为“隔空性骚扰”,景德镇女游客将理发师隔毛巾调整颈垫的动作指控为“摩擦脖颈几十秒”,两者都是利用主观感受的不可证伪性制造罪名。 猎巫运动要求“女巫”忏悔以换取“救赎”,实则是坐实罪名。杨某媛逼迫肖同学写下含“做了下流的事”的道歉信,景德镇女子诱导店长电话道歉后,将其扭曲为“认罪”,都是将妥协转化为罪证。 中世纪猎巫运动的终极目的是当众焚烧“女巫”以净化社区。现在,焚烧场域转向了网络:杨某媛发文曝光后,肖同学被“开盒”网暴,照片被篡改成遗像,家人被波及;景德镇女子报警时高喊“景德镇人素质差”,借地域污名绑架公权力。 历史学家发现,许多中世纪猎巫指控背后都隐藏着土地争夺等现实利益,以至于他们特别喜欢审判富裕的寡妇。现代案例中,杨某媛通过事件获取保研资格,女游客明确索要赔偿,都是把“被伤害”当成理财产品,把指控本异化成牟利工具。 中世纪猎巫源于对未知恐惧的迷信化解释,今日诬告则源于对男女接触的妖魔化,折射出社会正在滑向赫胥黎所预言的“无接触地狱”:当肢体接触被污名化为原罪,文明便退回了猜忌的牢笼!

0 阅读:65

猜你喜欢

任尔东西南北风

任尔东西南北风

金鱼记忆大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