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为什么执意要发展高铁,而不是廉价航空?因为中国在做一个赌注,赌得就是你用电,以后不要钱!并且看现在的趋势,我们已经赌赢了。 中国的高铁战略,表面看是交通布局,实则是一场能源博弈。2008年京津城际高铁开通,标志着中国迈入高铁时代。当时很多人没看透这步棋,只觉得是花钱修路,哪知道背后藏着能源安全的大算盘。 话说回来,为啥选高铁不搞廉价航空?您琢磨琢磨,飞机烧油,高铁用电,这能源结构可差着十万八千里。 就拿2023年来说,航空公司燃油成本占运营支出的40%,而高铁电费仅占15%。更关键的是,中国石油储量仅占全球2%,70%依赖进口,其中80%得经马六甲海峡运输。 这马六甲海峡就像中国能源脖子上的一根绳子,美国在新加坡有军事基地,真要掐起来,航空业立马就得断油。当年欧洲因为俄乌战争天然气价格暴涨,中国LNG价格跟着涨,企业停产的事儿还历历在目,要是石油通道被卡,后果更严重。 高铁就不一样了,它的电力来源是国内的风力、水力、光伏发电,完全自主可控。内蒙古的风电场、东部的光伏基地、西南的水电站,通过国家电网源源不断为高铁供电。您知道乌兰察布的风机吗?每转一圈就能为京张高铁攒3度绿电。兰新高铁更绝,在戈壁滩铺了500兆瓦光伏板,不仅自给自足,还能把多余的电反向输送给电网。这哪是铁路,分明是移动的能源银行。 再看技术上的突破,永磁同步牵引系统让高铁能耗降低30%,碳纤维车体减重15%,这些都让高铁的电力成本越来越低。更厉害的是,光伏电价在2024年跌到了0.05元/度,连运维成本都cover不住。这意味着高铁用电的成本还能往下降,说不定哪天真能实现“用电不要钱”。 有人可能会说,高铁建设成本高啊。但您想想,航空的飞机、燃油、维护,哪样不是天价?飞机基本靠进口,美元负债受汇率影响大,发动机维修更是烧钱。而高铁列车全是国产,不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。再说了,建设成本又不用高铁自己扛,国家电网的特高压线路早就铺好了,跨省绿电交易还能溢价30%,这买卖怎么算都划算。 现在回头看,中国这步棋走得太妙了。用高铁把能源命脉攥在自己手里,摆脱了石油的掣肘。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突破54.7%,特高压电网织成全国一张网,高铁不仅是交通工具,更成了能源革命的先锋。美国想靠石油卡脖子?不好意思,中国已经用电把这局破了。 未来,随着光伏电价继续下跌,高铁的优势只会越来越明显。这场能源博弈,中国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