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K新闻网

1678年,吴三桂的义子马宝在湖南大败清军,斩杀清军上万人,就在准备乘胜追击时,

1678年,吴三桂的义子马宝在湖南大败清军,斩杀清军上万人,就在准备乘胜追击时,称帝不久的吴三桂突然病死了。吴三桂一死,吴军纷纷向云南猬集,战局急转直下,失败已成必然。 那年八月,在湖南前线,吴三桂的义子、大将马宝,刚刚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仗!他率领的吴军精锐,在永兴这个地方,把清朝的八旗兵和绿营兵揍得满地找牙,阵斩清军上万人,连清军统帅都统宜理布、护军统领哈克三都战死了! 消息传到后方,整个吴军阵营士气大振!马宝更是摩拳擦掌,准备乘着这股锐气,扩大战果,继续向北推进,狠狠打击清军主力。眼瞅着,吴军似乎又看到了胜利的曙光,形势一片大好!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从前线后方传来——在衡州称帝才五个多月的“大周皇帝”吴三桂,突然病死了! 死因据说是“中风”(史书说法不一),终年67岁。 这个消息,像一盆冰水,瞬间浇灭了吴军刚刚燃起的熊熊战火,更彻底改变了整个战争的走向! 吴三桂是这盘大棋的“棋眼”,是能镇住场子的“主心骨”。吴三桂是什么人?那是从明朝辽东边关杀出来的悍将,后来引清兵入关,又替清朝南征北战,剿灭南明、立下赫赫战功,被封为平西王,镇守云南十几年。 他手下的军队,核心是当年他从辽东带出来的“关宁铁骑”旧部,加上在云南多年经营的精锐,战斗力强,是当时最凶悍的野战兵团之一。更重要的是,他在军中的威望无人能及!那些跟着他出生入死几十年的老部下,只认他吴三桂这面大旗! 他登基称帝,虽然有点仓促(当时战局已显颓势,他想靠称帝提振士气),但毕竟名分定了,他是“大周”的开国皇帝,是这杆反清复明(虽然他自己未必真这么想)大旗的唯一象征。他一死,等于这杆大旗倒了! 其次,吴三桂留下的继承人,根本撑不起这个摊子。 吴三桂死前,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孙子吴世璠。可吴世璠当时才多大?十四岁!一个半大孩子,在深宫里长大,没经历过战阵,更谈不上什么威望。 让他去指挥那些骄兵悍将?去驾驭那些跟着吴三桂打了几十年仗的老狐狸们?根本不可能!吴三桂手下那些大将,像马宝、胡国柱、夏国相、郭壮图这些人,个个都是能征惯战、手握重兵的主儿。 以前有吴三桂在上面压着,他们还能听令行事,互相之间也能勉强合作。现在老皇帝没了,小皇帝毛都没长齐,谁还真心服谁?谁不想为自己多捞点本钱?权力核心瞬间出现了巨大的真空,内斗的苗头立刻冒了出来。 马宝在湖南前线接到吴三桂的死讯,估计人都懵了! 仗刚打赢,正想大干一场呢,老板没了!这仗还怎么打?为谁打?军心立刻就不稳了。更重要的是,后方乱了!前线将士的家眷、粮饷辎重都在后方呢,后方不稳,前线将士哪还有心思拼命?马宝再有本事,也无力回天。他只能放弃好不容易打下的有利局面,甚至可能连永兴都不敢久留,赶紧带着部队后撤,想办法稳住阵脚。 吴三桂一死,整个吴军的战略部署全乱套了! 原本分散在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四川等地与清军对峙的吴军各部,听到噩耗后,第一反应不是继续进攻或者就地防守,而是——赶紧往回跑!往云南老家跑! 为啥?因为主心骨没了,新主年幼,大家心里都没底!觉得只有退回经营多年的老巢云南,依托那里的城池和地利,才能保住性命和富贵。 史书上写得很清楚:“三桂死,诸将皆自衡州奔还云南。” “猬集”这个词用得太形象了! 像刺猬一样,遇到危险就缩成一团,往最熟悉、感觉最安全的地方挤。一时间,湖南、湖北、四川等地的吴军,纷纷放弃阵地,争先恐后地向云南撤退。这哪里是撤退?简直就是溃退!士气一落千丈,组织纪律荡然无存。 康熙简直要乐疯了! 苦苦支撑了这么多年,眼看就要顶不住了,结果对手自己倒了!这简直是天赐良机!康熙皇帝立刻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,调整战略。 康熙没有立刻发动全线猛攻,怕把猬集的吴军逼急了拼死抵抗。而是先稳住自己战线,消化胜利果实。清廷立刻开足马力,对吴军将领展开强大的心理攻势。许诺高官厚禄,保证人身安全,只要投降,既往不咎!这一招太狠了! 吴军内部本来因为吴三桂之死就人心惶惶,各怀鬼胎,现在清廷抛来橄榄枝,立刻就有大批将领和士兵动摇了。想想看,跟着一个14岁的小娃娃,前途渺茫,还要面对清军越来越大的压力,哪有投降保命保富贵来得实在?于是,投降的吴军将领络绎不绝,吴军的实力像雪崩一样瓦解。 在招降的同时,清军开始集结优势兵力,不再跟吴军在各处纠缠,而是看准吴军主力(尤其是吴世璠和核心将领)猬集云南的时机,兵分多路,从湖南、广西、四川几个方向,直扑云南!目标很明确:擒贼先擒王,彻底端掉吴氏的老巢! 吴世璠带着一班大臣和残兵败将,退守昆明。 虽然凭借坚固的城池和云南的地利,又撑了一年多,但败局已定。内部人心离散,大将之间互相猜忌甚至火拼,粮食补给也越来越困难。清军则步步紧逼,在康熙二十年,攻破昆明。吴世璠自杀,残余的吴军将领或死或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