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穷庙富和尚记》或曰:一场挂着国企招牌的“私门生意”】
文 / 子珩墨
我曾一度以为,在现代的日光底下,许多“旧社会”的骗术已不可再施。可是看得多了,也渐渐懂得:世道虽新,把戏却旧得很。它们只换了件制服,穿得像个国企,讲得像个高管,拿着文件夹,装模作样签着合同,却干得是掏空国库的勾当。
杭州上城区的娃哈哈集团,大名鼎鼎,牌子响亮,电视广告里的娃娃童音不绝于耳,仿佛喝了它的水,便能活泼聪慧一世。然而,就像那清澈透明的桶装水,瓶子光鲜,内里却或许是别人井下接来的残汤。
国资委,是娃哈哈集团的大股东,占46%的股份。听来有点体面,也仿佛是国家的根骨所在。可是三年收益为零。零!
卖得好,利润却无。说这是生意,不如说是戏法。国企股东就像坐在大席上的长辈,面前摆着馒头,却永远只闻得着香,吃不着肉,喝不着汤。
一、“体外循环”的庙堂游戏
娃哈哈不是一家企业,是一片“帝国”。只是这“帝国”的皇城,早已迁到了国企账册之外。
宗庆后去世了,尸骨未寒,宗馥莉便扶起了“宏胜帝国”的旗帜。你若细看,会发现娃哈哈真正的利润,是在集团之外流转的,是绕开国资,流进了那名叫宏胜、宏振、三捷的三条“旁门左道”中。
比如宏胜。生产线还在娃哈哈集团,水是娃哈哈的水,瓶是娃哈哈的瓶,可这水一出厂,就以2.44元贱价卖给宏胜,然后宏胜转手一卖就是7.52元。这一吞,就是五块钱的利润!
“这便是做生意的智慧。”有人点头称是,我却只听见几个字:“剥国资之皮,养家族之肉。”
二、“和尚富了,庙空了”
2022年,娃哈哈全系总资产370亿,利润47亿。听来喜人,但这其中娃哈哈集团呢?只占资产58亿,利润不过1871万元。
370亿对58亿,47亿对1871万,这比例,比街头彩票中奖的几率还稀薄。
这是什么概念?这就好比一个地主家的账本,写着牛羊成群、银子万贯,可地主本人却啃着窝窝头,连热水也喝不上。真正坐享其成的,是那些早已分家立户、改姓换名的“分庄分田”的亲戚。
“集团”二字,在娃哈哈内部,其实只是一个壳子;而“娃哈哈”三个字,更像是一个金字招牌,被人租去卖水、卖饮料、卖信任,但租金却未曾付过一分一厘。
三、宗氏王朝与“去娃哈哈化”
宗馥莉要“改革”,先动高管,换人马,再动品牌,要把“娃哈哈”商标,从集团移到她的私企名下。
这个商标,可不是随手画的,是几代人喝下去的童年,是电视里吵闹着“娃哈哈”的声音,是老百姓认得的民族企业的门面。
宗馥莉要把它从“集团”里挖出来,再给自己的企业贴上去。国资若不是发现及时,说不定这娃娃的名字,早已在夜里被改了姓。
她说要转型,要换品牌,又注册了“娃小哈”“宗小哈”。
我听后只觉得滑稽。你把国有资产装进自己的口袋,再给我们留个“哈”字,倒叫“转型”,这不是诈骗,这是骗术带着点机灵劲儿的“改革包装”罢了。
四、国企与职工的“双重蚀骨”
国企不仅没分红,连转让股权的钱也没真正收上来。
这像不像旧社会的地主把地契拿给佃农说:“你帮我种,我再拿租。”到年关,租没收到,倒贴了种子,还得跪着请罪。
甚至职工股也没逃过魔掌。2018年,职工股份被“强回购”,每股3元买断,然后每年仍分红0.8元。听来像是有了保障,但连章程都没遵守,评估也没有做,只是“拍脑袋”说:“你给我,我以后给你点甜头。”
这分明不是回购,这是“剪羊毛”。职工不敢言,媒体难深挖,内部章程也像是一页页皱掉的废纸。
五、“国家的企业”,为何成了“私人的筐”?
“娃哈哈不是私人企业。”有人说得义正词严。
是啊,它有国资背景,文件上写着股份比例清清楚楚,可是那份“国有”到底还剩几分?
这像是一所学校,大门上写着“公立”,教学楼上写着“为人民服务”,可每间教室都被人出租开补课班,教学内容是炒股和变现。那还叫学校吗?
杭州上城区文商旅公司,挂着大股东的招牌,却连个分红都拿不到。三年了,一文未见。可宗家呢?产业开遍全国,品牌挂得满街,利润流进了宏胜、宏振、三捷,开的是私人账户,盖的是私人工厂。
我们知道,这不是“经营上的失误”。这是一场精密的“切割”——切国资的肉,灌进私人的肠子里。
结语
再富的和尚,也别搬走庙的牌匾
在杭州清泰街160号的娃哈哈老总部门口,铁门紧锁,门匾仍写着那句老话:
“励精图治艰苦奋斗 勇于开拓自强不息。”
可惜那股自强,是为了谁?
是为了国资?为了职工?为了百姓?恐怕不是。
是为了私族,为了“股份不显眼、利润归我家”的精致勾当,为了将公家资源一勺一勺盛进自己的碗里,还要发个声明说:“这是改革,这是高效,这是现代企业的样子。”
我倒想说一句老话:庙是公的,和尚富了,那是偷香火钱的勾当。
这不是“管理优化”,不是“向内改革”,是打着体制的旗号,行的是资本的路数。
它不是娃哈哈,是娃哈——哈哈哈。
是看着国家股东干瞪眼,看着职工失权益,看着商标被挪走,看着利润飞走,然后留下两行字:“企业改革进入深水区,阵痛难免,请大家理解。”
我不理解。
也许将来还会有更多的“娃哈哈”,不过那时,他们可能已经叫“宗小哈”“富小哈”了。真正的娃哈哈,怕是要进博物馆供奉起来,和那些“曾经属于人民的企业”一起。
国资“假控股”,利润被私分,商标被抢注,职工权益被架空,这不是个别现象,而是利益迷雾里的“新封建”。
愿这文,哪怕如一根竹签,戳破一点泡沫,也好。
(来源 : 星语秘境 原创:子珩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