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国拿什么挑战美国?中国人均收入只相当于美国的8%!”中国经济领域专家黄亚生劝告中国,要对外界的“捧杀”有清醒的认识,暗示我们与美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。 中国经济领域专家黄亚生说过一句话,“中国人均收入只相当于美国的 8% 左右,得警惕外界的‘捧杀’”。 这话听着可能有点扎心,但仔细想想,倒也不是泼冷水,就是提醒大家伙儿,看事儿得实在点,别被那些好听的话晃了眼。 美国那边的收入情况确实跟咱们不一样,有数据说,美国的工资加上其他收入,能占到 GDP 的一半还多,也就是说,每年二十多万亿美元的 GDP 里,一半以上都变成了美国人的收入。 咱们这边呢,2023 年的时候,工资收入占 GDP 的比例才 15%,就算 2024 年往上提了提,也没超过 20%。 再加上美国人口本来就比咱们少,GDP 总量又高,这么一算,人均收入的差距就更明显了。 不光是收入总量,具体到可支配收入上,2024 年咱们是 5672 美元,美国是 65285 美元,算下来也就人家的 8.7%。 科技方面也有差距,比如美国的高端芯片、生物医药这些硬骨头领域,还是比咱们强不少,苹果公司 2023 年的净利润,差不多是国内好几个互联网巨头加起来的 1.8 倍,而且他们还卡着咱们的芯片供应,这都是明摆着的事儿。 外界那些 “捧杀” 的招数,其实也挺明显的:一会儿说咱们的移动支付多方便、电商多厉害,可字里行间就不提咱们基础科研还有短板。 一会儿又催着咱们在气候减排上再加点码,好像定了 2030 年碳达峰、2060 年碳中和还不够,这不明摆着想给咱们的经济添担子嘛。 更值得注意的是,还有人劝咱们早点把金融市场全打开,这就让人想起上世纪 80 年代的日本了,那会儿他们就是因为金融监管没跟上,一开放就出了泡沫,最后摔得挺惨。 这套路,跟冷战时候美国对付苏联有点像,当时美国就靠着造谣说自己武器研发失败,勾着苏联使劲搞军备,最后把苏联的钱耗光了,这历史教训可得记着。 不过话说回来,咱们也不是一点底气没有的,就拿产业链来说,2024 年咱们的光伏组件产量占了全球的 80% 还多。 新能源车的电池技术在全世界也是数得着的,预计 2025 年新能源车保有量能超过 2000 万辆,这都是实打实的成绩。 政策上也在使劲,2025 年的研发投入预计能占到 GDP 的 2.8%,比 2020 年高了不少;最低工资往上调了,社保也更完善了,这些都能帮着拉动消费,2025 年消费对 GDP 增长的贡献估计能到 2.5 个百分点,慢慢来吧,总能好起来。 之前网上看到过韩国的例子,他们在半导体领域刚开始也被美国压着,技术上处处受限,可人家没放弃,一边砸钱搞研发,一边培养自己的技术团队。 几十年下来,现在在存储芯片这块也能跟美国掰掰手腕了,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劲儿,其实跟咱们现在的情况有点像,都是在压力下慢慢往上赶。 要说这差距,短时间内肯定缩不回来,2025 年美国人均收入估计能破 7 万美元,咱们大概还在 8.8% 左右晃悠。 但回头看看,咱们用 47 年就追上了西方两百年的工业革命成果,这本身就挺不容易的。 只要接下来盯着基础科研补短板,金融开放的时候把监管筑牢了,再踏踏实实提高老百姓的收入,缩小城乡差距,一步一步来,别急躁,总能慢慢赶上去。 毕竟,这发展的事儿,从来都不是比谁跑得快,而是看谁能跑得稳、跑得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