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96年,慈禧太后正准备睡觉,寇连才突然跪在床前,大声痛哭。慈禧一听恼了:“大胆奴才,不要脑袋了吗?”寇连才声泪俱下地说:“老佛爷,如果再这样铺张浪费,恐怕要生内乱啊。”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,感谢您的强烈支持! 寇连材一边哭,一边嘴里还喊着: “请老佛爷以国事为重,收回修建颐和园的成命!” 慈禧被他这哭声吵得烦躁不已,于是厉声呵斥他: “你懂什么!还不快快退下!” 没想到,寇连材不听话,依旧跪在地上痛哭不已。 慈禧越听越生气,直接命人将他赶了出去。 一个小小的太监,竟然敢对太后提要求,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。 而这个寇连材,也实属太监中的“另类”。 他出生在一北京昌平的一个普通家庭中,为人十分耿直,也读过几年书。 他很小的时候就结了婚,还有了三个孩子。 原本他的家境就普通,这三个孩子出生之后,直接让家里生活变得贫困起来。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,他父亲和地主打官司,结果输掉了家里赖以生存的土地。 这让一家人的生活愈加捉襟见肘。 走投无路之下,寇连材去了北京谋生,并在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一个太监。 在这个太监的介绍下,他被阉割之后进了宫。 他先是从梳头房太监做起,后来又在会计房、奏事房中历练。 他为人机灵,还有一点文化,逐渐成了慈禧身边的红人。 慈禧太后此人生活奢靡,甚至挪用军费供自己享乐。 尽管慈禧太后对寇连材很器重,但是寇连材是一个正直的人。 他非常看不惯慈禧的所作所为。 当时慈禧将他派到光绪帝身边,让他监视皇帝的一举一动。 寇连材同情光绪帝的处境,于是他不仅不给慈禧汇报,反倒是将慈禧的恶劣行径告诉了光绪帝。 甲午战争中,慈禧竟然下令在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上签了字。 不仅如此,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时,慈禧依旧在贪图享乐。 这让寇连材非常有意见。 即便朝中有规定:太监不能干政,但是寇连材还是冒死进谏。 他上了几次书,但是都被慈禧以“不懂事”为由不加理会。 寇连材这种行为,已经是犯了忌讳。 因为慈禧喜欢他,因此这才没有治他的罪。 结果,寇连材在得知慈禧要大兴土木修建颐和园时,竟然直接闯入她的寝宫中劝她。 这已经引起了慈禧的反感。 但是,她这次依旧选择放过了寇连材。 能触犯慈禧这么多次还不死的人,确实是少见。 从这一点就足以看出来,慈禧确实是很喜欢他。 但是,寇连材还不死心。 他在酝酿着一件大事。 既然劝说不行,那就上书。 寇连材也知道,自己已经惹怒了慈禧,如果执意上书,结果只能是被处死。 因此,他请了五天假,回了一趟家乡,和亲人朋友们一一告别。 他还将自己的一本记事本,交给弟弟保管。 回到宫中后,他将自己剩下的积蓄都分发给了其他几个小太监。 处理好这一切之后,他开始写上书的奏折。 寇连材的文化水平不高,因此这封奏折修修改改写了好久才终于完成。 写完之后,他就将奏折交给了慈禧。 奏折中,罗列的慈禧的“十宗罪”。 寇连材言辞恳切,请求慈禧不要独揽大权、不要修建颐和园、不要割地给外国人、不要用阿谀奉承之人等 。 10条内容,每一条都是寇连材想奉劝慈禧的的话。 毫无疑问,这本奏折彻底激怒了慈禧。 但是,她一开始还是觉得,寇连材是受到他人指使。 毕竟,他可是自己最信任的奴才。 但是,寇连材声称都是自己一人所为,还直接将奏折上的内容复述了出来。 慈禧这下彻底对他失望,直接命人将他拖下去处死。 1896年2月17日,在行刑前,寇连材向宫殿的方向磕了九个响头,又冲着家乡的方向叩首。 时辰到,他从容赴死。 寇连材虽然只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太监,但是他却做了别人不敢干的事情。 尽管他最后被处死,但是他的勇敢,鼓舞了更多的人站出来,反抗那个腐败的清政府。 主要信源:(中国新闻网——清代太监寇连才:因冒死进谏被慈禧处死 )